OpenAI內(nèi)斗鬧劇,究竟是不是微軟設下的“陰謀”?
最后的大贏家,目前還沒有出現(xiàn)。
隨著OpenAI高管及員工在X上集體刷屏“OpenAI is nothing without its people.(沒有員工,OpenAI一無是處)”逼宮董事會,這場科技圈世紀大瓜又朝著一個奇怪的方向發(fā)展。
在一份針對OpenAI董事會的聯(lián)名信里,幾乎所有的OpenAI員工們都簽上大名,要求剩下4位董事會成員辭職。
此外,他們還拒絕了董事會找來的臨時CEO Emmett Shear發(fā)起的緊急全員大會,團結(jié)一致地支持Altman以及Greg Brockman籌備的“新OpenAI”。
按照微軟的說法,如果OpenAI員工想要加入這家新公司,他們將為所有員工提供職位。
這就意味著,一旦董事會沒有達到聯(lián)名信的要求,OpenAI全團隊有可能集體離職,轉(zhuǎn)而投奔微軟,而微軟將以極小代價收購這只“全明星團隊”,成為最大贏家。
那么故事就這么結(jié)束了嗎?大概率依然是未完待續(xù)……
而這樣一場內(nèi)斗大戲,頗有當年微軟收購諾基亞的影子。
一次蓄謀已久的惡意收購?
Altman前腳剛被OpenAI董事會開除,轉(zhuǎn)頭就投入了微軟的懷抱。
這很難不讓人懷疑,這場內(nèi)斗大戲其實是一場蓄謀已久的“表演”。
畢竟從周六凌晨(11月18日)故事開端至今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Altman以及OpenAI董事會身上。
而作為OpenAI背后的最大金主,微軟的存在感并不強直到周日(11月19日)才算真正登場,但一出來就是一個“王炸”
有意思的是,在OpenAI董事會剛發(fā)布罷免后,微軟股價迅速暴跌,公司市值減少了數(shù)百億美元。
而兩天后,微軟股價完成暴漲,差價剛好“買下”整下OpenAI團隊。
不僅時間點很湊巧,微軟CEO納德拉的發(fā)言也頗具內(nèi)涵。
在X上,納德拉表示,該公司仍然對OpenAI及其新的領(lǐng)導團隊充滿信心,但與此同時,微軟也正在組建一個由Altman領(lǐng)導的“新的高級AI研究團隊”。
他還補充說,Greg Brockman以及未透露姓名的“同事”也在這條船上。
如果說Altman和Greg Brockman的突然加入還算正常,那么其他人的身份就耐人尋味,大概率也是OpenAI的高管。
如果有人留意前幾天的新聞,就可以注意到微軟與OpenAI之間其實早就出現(xiàn)了裂痕。
11月10日,微軟將不再允許員工使用OpenAI的ChatGPT服務。
微軟稱,因安全和數(shù)據(jù)問題,多種AI工具不再可供員工使用,此外,微軟建議員工使用自己的Bing Chat工具。
微軟,真金白銀為OpenAI投資近數(shù)百億美元,讓這家充滿夢想的AI創(chuàng)企一夜騰飛,成為AI領(lǐng)域最大的明星。
但很少有人注意到,微軟其實沒有OpenAI的控制權(quán)——包括Altman在內(nèi),每位董事會成員其實都不持有任何OpenAI的股權(quán)。
如果我們從OpenAI成立起開始追溯,這家公司的的控制權(quán)應當歸屬于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董事會,名為OpenAI Nonprofit。
因為非營利性的緣故,該董事會成員完全憑借自己的理念對公司發(fā)展進行管理,而非追隨投資者的意見,也無需負責。
假設微軟也算董事會的成員之一的話,雖然涉及了大量投資,并且與OpenAI建立了戰(zhàn)略合作伙伴關(guān)系,但微軟的地位與其他董事會成員其實是一樣的,并不能決策。
更不要說微軟其實沒有OpenAI的董事會席位,而該董事會由三位OpenAI高管以及三位外部人士組成。
在這個離譜的架構(gòu)下,花了重金的微軟其實沒有一點話語權(quán),全憑OpenAI董事會自己努力。
從OpenAI的角度來說,不被巨頭控制,算得上一條紅線,也符合OpenAI成立的初衷——彼時,馬斯克、Altman等人為了防止谷歌與DeepMind壟斷人工智能,因此成立了OpenAI這家”組織”。
然而AI是個非常燒錢的行業(yè),光靠“用愛發(fā)電”顯然做不久。
因此在Altman的牽頭下,OpenAI開始改制,其中就包括開放成立營利部門OpenAI LP,吸引財大氣粗的金主,最終微軟成為OpenAI的投資人之一,整個公司開始快速發(fā)展。
而從微軟角度來看,他們除了沒有話語權(quán)外,還曾與OpenAI簽訂了一條不尋常的授權(quán)條款:OpenAI的AGI系統(tǒng)將“被排除在與微軟簽訂的IP許可及其他商業(yè)條款之外”,即“此類條款僅適用于AGI之前的技術(shù)成果”。
通俗點理解,就是OpenAI實現(xiàn)了AGI技術(shù)后,將不對微軟開放。
有意思的是,剛好在11月17號,罷免事件的前一天,OpenAI六人董事會曾就“何時實現(xiàn)AGI”曾展開過討論。
一旦OpenAI董事會一直判斷達成了其提出的AGI使命,微軟就將被剔除出局。
那么想要順利在AGI時代繼續(xù)保持AI優(yōu)勢,同時搶下OpenAI的話語權(quán),改組OpenAI董事會或是全資收購OpenAI,都是微軟可以出現(xiàn)的動作。
巧的是,在這個周末的連續(xù)劇里,這些操作居然神奇般同時出現(xiàn)。
作為與微軟關(guān)系最緊密的那個人,隨著Altman加入微軟,既不耽誤自己的投資生意,又能保證OpenAI完美融入微軟。
此刻,Altman仿佛化身10年前加入諾基亞的Stephen Elop。
Stephen Elop在職諾基亞期間,諾基亞手機部門由盛而衰,最終導致在2013年被微軟收購,他也一直被認為是微軟安插在諾基亞的“木馬”。
如果的Altman,是否也是微軟陰謀的一枚棋子呢?
微軟是大贏家嗎?
微軟真的贏了嗎?是的,但又不完全是。
除了Altman以外,Ilya Sutskever或許也是一位“演員”。
在前面提到那個要求董事會辭職的聯(lián)名信里,Ilya Sutskever的簽名赫然在列。
在Altman即將加入微軟的關(guān)鍵時刻,Ilya Sutskever突然站了出來,為了保全OpenAI選擇再次“演戲”。
雖然是他領(lǐng)導了這次罷免Alman的最初行動,但在最后一刻,他選擇了背叛董事會。
要知道剩下三人全部為外部獨立董事,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名聲站出來與員工死磕。
如果按現(xiàn)在的劇本發(fā)展的話,在Altman一呼百應的影響力面前,Ilya Sutskever以及三個外部獨立董事會“被迫”辭職。
只有這樣,Altman才會重新回歸OpenAI,而不是加入微軟,微軟吞并“舊OpenAI”的計劃也會被打亂。
至于Altman、臨時CEO Emmett Shear以及Greg Brockman將如何重組OpenAI,目前還不得而知。
或許我們可以設想一下,罷免Altman其實是避免微軟強行收購的“主動出擊”呢?
有外媒報道稱,納德拉曾詳細討論了OpenAI新的董事會結(jié)構(gòu),包括Marisa Mayer、Brian Chesky和Sheryl Sandberg等硅谷巨頭高管的名字浮出水面。
然而OpenAI搶先一步讓Emmett Shear當上了CEO,提前占好坑。
從網(wǎng)上公開的消息來看,Emmett Shear是人工智能“安全”的堅定支持者,如果能繼續(xù)帶領(lǐng)OpenAI,非常符合發(fā)展長期發(fā)展AGI技術(shù)的理念。
當然在真真假假面前,以上都只是猜測,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,微軟完全收購OpenAI的可能性,將大大降低。
不過即使不能完成收購,微軟也實現(xiàn)了打破OpenAI架構(gòu)的目的。
在財大氣粗的微軟面前,OpenAI還能堅持幾次呢?
最后,記得關(guān)注微信公眾號:鎂客網(wǎng)(im2maker),更多干貨在等你!
硬科技產(chǎn)業(yè)媒體
關(guān)注技術(shù)驅(qū)動創(chuàng)新
